人的一生會有許多不同角色,孩提時的兒女、兄弟姊妹、學生等角色較為單純。在而立之年以後,人生角色可能驟然增加許多,如夫妻、父母、妯娌、連襟、公婆、媳婦、丈人、女婿,以及在職場中產生的不同角色。與家庭有關係的角色相對單純,因為那是基於愛所產生的。如果一個家族有孝悌、倫理的薰陶和傳承,那麼那些不同角色間產生無法解決的衝突的機會應該不大。

然而,在職場上產生的角色其複雜度顯著擴大,牽涉到的公私部門、階層高低等因素,及因為經濟性、政治性、社會性的利益糾葛,讓同一單位的不同角色間互動關係愈顯複雜。人在紅塵中要想不受考評、升遷、薪資、獎懲等議題的影響,除非此人完全超脫世俗的心念束縛。即使在宗教體系中,無論佛道耶秘等各類宗教,都有一套嚴密的晉升規範以確保知識和經驗的正確傳承,此無可厚非。然而就因為這套升遷考評制度,不論僧俗都難免產生凡人的反應,例如吹捧拍馬、投上司所好;或者以攻奸、讒言、嫁禍、欺瞞等手段達到損人利己的目的。

yyyueh1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想過人的一生,出生時無法自己決定時間、地點及父母;往生時也常常不能隨自己安排在何時、何地、如何死亡。過程中大致可以每10年一個階段,尤其在20歲左右成年後,就心智、體力而言有一定的程度,可以自主決定人生往後的安排。論語為政篇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可能是中國人對於人生每十年一個階段的預期狀態或期許吧。

仔細想想要做到上面的程度也需要一番努力,有些人活了一輩子一生矇懂,根本談不上每十年在心智及修為上有所成長。太陽盛德導師在全球網路共修會上說:人生短短幾十寒暑,究竟能否從小立志,把握靈命提升的契機?我們在超碼系統中,每位學員都念茲在茲地想要達到身心靈聚合的目標,也清楚須要越過人生多少個「坎」,才能累積火候去因應隨時可能有的心魔或劫難的考驗。導師的經典語:「有時想無時,莫待無時想有時」,其實就在太平順境時,盡量行善培德,吸取超碼書籍中的智慧,勤練步驟一二三心法及其他各種心法,以充沛的正能量去應付可能的能量耗損;也避免因為能量不足,思維不清,當下一秒的外境現前,無法掌握而做出錯誤的決定致使向下沉淪,成為人生的遺憾。我們看到或耳聞周遭的親友或許也有這樣的遭遇,不得不慎。

yyyueh1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沒有所有超碼的出版物,但一些超碼的叢書放在家中臥室也頗為可觀,其中精裝版的《超級生命密碼》放在最為顯眼的地方。兩個小外孫(5歲和3)每周日中午到我家吃飯,最喜歡到婆婆的臥室玩,一眼就看到精裝版的《超級生命密碼》,吵著要翻看裡面的內容。感恩有許多彩色好看的插圖,他們看著插圖自己講著心中認為的故事,以媛在旁邊聽者,感到驚訝的是他們的看圖說故事的準確性滿高,甚至還有些新穎的想法擴充寓意,頗為有趣。

看完《超級生命密碼》,接著又看《富足》、《健康》、《生活》、….等等書籍,只要有插圖的都看得津津有味。還會和書籍後面的所有出版物的封面圖形做「連連看」的遊戲,不知不覺中他們會說:婆婆,去妳房間看「超級生命鑰匙」吧(後來改正為「超級生命密碼」),就此一點一滴地和他們說一些感恩和愛的觀念,讓他們想著和父母、老師、同學和保姆間的關係;《弟子規》以及德育故事少不得也會說一些。現在他們搶著幫忙公公下餃子,幫媽媽洗碗,幫婆婆掃地、洗洗手台等等,非常可愛。這就是蔡禮旭老師說的家長先認同《弟子規》經文對於檢視和提升德行的重要性,自然就會成為小孩德育的啟蒙吧。

yyyueh1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與感恩是經常聽到的話語。相信所有宗教或人生課題的共享學習系統都會和教徒或學員強調愛與感恩的重要性,如同知福、惜福、造福、施福的提醒和激勵。知福、惜福、造福、施福的前提在感恩,如此才有可能感受到生活周遭人事物及宇宙天地大自然對自己給予的愛或形成的福氣,再將福氣施於別人及大地萬物,形成善的循環。超碼系統講求感恩與愛,將其尊為「超級生命密碼」,要求每位學員每天秒秒感恩、秒秒愛。基於感恩和愛,去營造生活境而有好的境轉,是更為積極地、時刻地實踐。

超碼學員可能也有以媛的經驗,平時念念感恩與愛,自認為已經完全實踐於生活中了。誰知每當不在日常生活情境的外境現前,而且不如人意,就不知不覺地立刻進入情境,攪和在一起,完全沒有用上平日念茲在茲的轉念營造,當然就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而事後感到懊惱。實在說,反省起來就是轉念營造尚未成為下意識的「習慣成自然」,真遇到外境時,無法立即調動起來。簡單來說就是練習不夠。

yyyueh1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日子以來佔據各種影視、文字、社群媒體大幅版面或頻道的新聞就屬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及其衍生的中美爭端和雙方唇槍舌戰的政治宣傳了。細究美國為何成為全球最為險峻疫區的原因,依以媛個人可能不成熟的觀察,是太過政治化造成的結果。

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IAID) 主管Anthony Fauci 自從1984就任該職以來,一直是一位受人尊重的醫師及免疫學家,且是全球該領域的領導者,從今年1月以來被川普總統任命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任務小組的高階決策者。可惜的是根據外媒的各種報導,Fauci的種種專業意見或警告經常被川普總統否決或置之不理。最典型的是在疫情尚未在美國大量爆發前的1, 2Fauci多次建議川普當局採取積極手段檢測新冠肺炎,以便在早期就避免擴散,可惜沒有被川普接受,並傲慢地認為新冠肺炎是東亞病夫的專屬疾病,美國人不會受到影響,只要封鎖中國人入境就不會有問題。現在美國政府被各地示威遊行要求取消封城禁令的影響,準備陸續鬆綁各行業禁令,但仍要維持社交距離的規定。Fauci再度到國會聽證會上報告,過早解除疫情禁令有可能造成更大而不可收拾的後果。川普說:不能接受Fauci的發言。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COVID-19全球疫情追蹤統計中心發布的最新資訊顯示,美國確診病例超過145萬人,新增26,768人;死亡人數86,571,新增1,858人。除了紐約州的確診病例增加速度已見緩和外,其他各州仍處於上升趨勢。川普總統不顧防疫專家Fauci的警告,未來疫情的發展令人堪憂。

yyyueh1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科技界的高學歷工程師或研究員好像都不太善於和同仁共事,情願自己很忙去解決大小事情,也乏人討論某些瓶頸,仍然不想和同事互動,總在抱怨同事不能分擔專案的工作項目,還增加自己的負擔去回答同事不瞭解的問題,反而耽誤進度。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 人為何情願單打獨鬥也不喜歡和人共事? 合作與否可以完全決定於個人,或以公司的績效目標考核來誘導同事分工合作?

yyyueh1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有機會和結識30年以上的保險員聯繫,她提到最近忙於為保戶辦理賠。談話中提到許多已離開20多年的過去服務單位的同事,都因為癌症、中風等原因住院、居家照護或已往生,聽了非常驚訝。因為這些朋友均為民國30年後期或40年代的人,論年齡頂多70出頭。以現在醫療水準及營養狀況而言,應該仍在活力銀髮族群中,沒想到有些同事過世已經超過10年。

就像參加久未碰面的同學會,見面時分享各自的人生故事,總是發人深省。對於際遇好的同學大家為她慶幸;對於境況較差者,多數只能沉默點頭表示理解,卻不知如何回應才恰當。

yyyueh1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早起來巷弄裡一片寂靜,偶爾一兩聲鳥叫,空氣清新涼爽,稍有微風,甚是舒服,和前幾天白日裡的燦爛陽光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自然界中的四時變換,每日的陰晴圓缺,涼熱互見,誰說不是最好的示現,讓人類和大自然一樣收放、鬆緊、進退,隨時因勢利導、彈性自如地因應生活中的各種境,而不期待生活都是順境?但我們人類能有宇宙天地的智慧,並師法自然嗎?

在偶然的機會聽到朋友分享禪宗六祖慧能的「無相頌」,覺得非常平實卻有大智慧,凸顯生而為人最基本的做人原則,以及簡單觀心的修行境界,如同太陽盛德導師督促大家秒秒GPS,以《弟子規》檢視日常行為舉止;在每周的全球網路共修課中經常諄諄善誘的,也涵蓋下面的內容。

yyyueh1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聽到朋友和另一位朋友在電話中辯論,因為在生意上需要周轉一筆錢,協商用公司的人工智能超級運算器解決方案來換取對方的資金。但因為對方也阮囊羞澀,又想代銷該解決方案成為對方公司的業務新方向,不得以用房子做第二胎融資。對於未來是否要建立更為密切的合作夥伴關係,希望能拿這位朋友的生辰八字去算命,據說那位算命老師非常神準又中肯云云。

這位朋友在電話中對其朋友說,有關算命這件事,可在見面時當成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助興,在生意上從不以算命或求神的方式來做重大決定。因為如果自己努力不夠只想攤著手祈求老天保佑,或用八字決定是否做某些事情,似乎都不負責任或過於冒險,以至於朋友非常反對。

yyyueh1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年開年以來全球媒體刊載或播放的主題大多圍繞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卻忽視了此期間各地同時發生的其他重大天災,看來完全沒有停止且有大肆傳播的趨勢。例如美國西岸華盛頓州最近有大黃蜂肆虐,威脅蜜蜂的生存;在美國東部4月份從南到北此起彼落吹起多場巨型龍捲風,造成巨大人員財產損失;東非自2019年發生蝗災,今年 4月又有第二波蝗災出現,並且規模大過20倍。

亞洲殺人大黃蜂出現在美國西岸的華盛頓州,而且有多個不同的蜂群在不同地方出現。這種名為「亞洲大黃蜂」的蜂王能長到五厘米長,工蜂能用像尖尖的鯊魚翅那樣的上頜在幾小時內消滅一個蜂箱,將裡面的蜜蜂斬首,然後攜帶著蜜蜂胸部飛走,去喂它們的後代。大黃蜂對付更大目標的辦法是使用強大的毒液和螫針——螫針的長度足以刺穿養蜂服,這個組合讓被螫者極為痛苦,受害者描述那就像滾燙的金屬刺進皮膚。在日本,每年被大黃蜂螫死者多達50人。

yyyueh1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